科研成果
神经内科楼敏医生及其课题组在脑血管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今年《STROK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Relationship Between White-Matter Hyperintensities and Hematoma Volume and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的高影响因子论文。该文第一编辑系我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楼敏医生。楼敏1976年生,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07年6月至2009年3月,由浙江大学“新星计划”资助,楼敏医生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脑卒中中心进行访问研究。世界脑血管病的权威Caplan LR教授正是在该中心建立了国际上首个新英格兰后循环卒中登记库。利用该中心详实的病例资料,课题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评分系统——HAT评分,该评分的建立不仅使溶栓治疗前预测出血成为可能,更使临床医生消除了对溶栓后出血的过多顾虑,促进了溶栓治疗的发展。 2008年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Neurology上,为该期重点论文,引用率高,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紧接着课题组也对指南中的溶栓剂量提出了挑战,发现最大剂量的限制可能会降低超重患者的溶栓疗效,该研究在2008年的国际卒中大会上发言后,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并在美国的CNS资讯头版登出。以溶栓治疗为主线,课题组进一步发现,头颅磁共振上显示广泛脑白质高信号者(即白质疏松,是脑小血管病的一种表现)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增高,并进而发现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和血肿的早期扩张明显相关,表明脑白质疏松的存在和扩展是加重和恶化脑卒中症状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研究发表在今年的Stroke杂志上,再次引起了研究者对脑小血管病的重视——小血管病引起大问题,也留给人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启示。回顾2年临床研究之路,楼敏医生及其课题组深刻体会到建立临床病例资料库的重要性,临床问题的提出,首先需要用客观、详实的临床数据来回答,从而引导临床诊治的策略。
科教部